<progress id="xllff"></progress>

<meter id="xllff"><menuitem id="xllff"><menuitem id="xllff"></menuitem></menuitem></meter>

<address id="xllff"></address>

<big id="xllff"></big>

<noframes id="xllff"><address id="xllff"></address>

    <big id="xllff"></big>
    <address id="xllff"></address>

    <noframes id="xllff"><big id="xllff"></big>

      <form id="xllff"></form>

      全國
      省/直轄市
      • 綜合
      • 找項目
      • 找資金
      • 找技術
      • 找資源
      • 三農交易
      “鄉村振興第一書記”系列報道之—駐村書記的“三在村”
      2022-07-19市縣招商網

      ——記榮昌區組織部派駐遠覺鎮蔡家坪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陳先榮

      陳先榮,榮昌區人民法院三級調研員,沒幾年就該退休了,為何還要深入鄉村振興第一線做駐村第一書記呢?這與他以前的軍人身份分不開,他曾在空軍某部服役20年,從副團參謀長的崗位轉業到地方,養成了服從安排的天職。另一個原因是他本身是從農村出來的,懷著深深的“三農”情懷。當法院領導找到談話時,陳先榮很爽快地答應了。去到蔡家坪村后,嚴格落實“三在村”工作制度。

      “鄉村振興第一書記”系列報道之—駐村書記的“三在村”

      一、吃在村

      “吃在村”,看起來三個字,問題很簡單,不就在所駐的村里吃飯嗎?在哪里吃飯不是吃呀?這有什么問題呢?當然有問題。吃飯是第一件大事。人是鐵飯是鋼,一頓不吃餓得慌。駐村第一書記陳先榮和他的駐村隊員也是一樣的,只有吃飽了飯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。然而吃飯對住在蔡家坪村的工作隊來說還真成了大問題:村里沒有食堂。到哪里去吃飯?一頓兩頓,一天兩天可以隨便應付一下,可是長年累月就成了大問題了。更何況長期上班吃機關食堂,根本不用經常煮飯的陳先榮和另外兩名駐村隊員來說,吃飯成了大問題,天大的問題。這里離場鎮又遠,周圍無飯店,又無燃氣,買菜又不方便。

      也許有人要問:現在農村還買不到菜嗎?能買到!問題在于從村民那里買菜,五元十元的村民不收陳先榮他們的錢。在他們看來,陳書記他們離家大老遠的還來幫扶村里,多不容易啊,我們一點小菜還能收錢嗎?對于陳先榮來說,如果村民真的收錢那還真好,公平買賣,是多少就付多少,不占村民的便宜。問題在于村民堅持不收,一次兩次不收尚在情理之中;但次次都不收你還好再找村民買菜嗎?駐村工作隊是來幫扶村民的,不是來跟村民增加負擔的。更不能因買菜而損害了駐村工作隊的形象。

      “鄉村振興第一書記”系列報道之—駐村書記的“三在村”

      駐蔡家坪村工作隊左起:張引、陳先榮、王元安

      再大的問題仍然要吃飯,天大的困難照樣要克服。于是陳先榮就和文旅委來的王元安和農委的張引商量,花200元從村民那里租來幾十平方米地自己種上蔬菜,買來煤氣罐成立了食堂,工作之余自己做飯吃。誰來煮飯呢?大家都不怎么會煮。陳先榮是書記,率先帶頭,輪流煮飯。然而有些蔬菜是不能種出來的,地只有這么大一小塊,種了這樣就種不了那樣。有些菜還只能買。于是就在回城返鄉的時候多買一些,一買就吃幾天。于是,就又買了一臺冰箱便于儲存食物。有飯吃了,就解決了后顧之憂,工作起來就勁頭十足了。

      二、干在村

      駐村工作隊,不就是根據鄉村的具體情況,向村委會提些建議,作個規劃什么的,這與在機關工作也沒有多大差別,只不過工作的地點不同而已嘛,難道還要跟村民一起下到田間地角,擼起袖子加油干農活?這話算是說對了,陳先榮和他的工作隊還真是這樣的。

      村民鐘祥章,兒子在外省打工,稻子成熟了沒人收割,老兩口都是七八十歲的人,還能下田收稻子嗎?兒子來回車費一兩千,經濟賬、時間賬,不論那個方面來核算都不恰當。恰當的是稻子成熟了要及早收回,不能讓它掉在了地里。這可急壞了老兩口,怎么辦嘛怎么辦?現在村里已請不到年輕人干活。正當兩老人急得團團轉的時候,陳先榮對兩位老人說:“我們來了,區委組織部的領導帶領我們駐村工作隊幫你們把稻子收回來!”

      王元安來了!張引來了!遠覺鎮副鎮長張建也來了!區組織部副部長趙勇親自來組織領導這次支農勞動!鎮委員郭汝蒞也來了!鎮委員王昌林還把十歲的兒子趕來割稻子,體驗“禾鋤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,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。多位領導真的是擼起袖子加油干,從早晨七點干C到下午一點半。幾十年沒有這么干過農活,一個個累得是腰酸背疼,直不起腰了,都說明天再來喲!也是軍人出身的王元安說:“這一干,渾身不知道要疼多少天,明天哪里還干得動?大家加把勁,干完了再說?!焙髞沓燥垥r,吃著吃著就睡著了。

      “鄉村振興第一書記”系列報道之—駐村書記的“三在村”

      駐村工作隊為村民收水稻,扛水稻者為陳先榮

      產業辣椒成熟了,村民下午采摘,要及時裝運到雙福農貿批發市場。由于太多裝到深夜還未裝完。駐村工作隊全部都去幫忙,一直裝到凌晨兩點。在返回的路上,他們疲倦得走路都在打瞌睡。

      干在村里,不只是干農活,那是各個方面都要干的。

      “鄉村振興第一書記”系列報道之—駐村書記的“三在村”

      每月的“清潔日”針對不同的農戶,幫助缺乏勞動力、無人打掃衛生的村民做清潔衛生,創“美麗宜居”村莊,帶動村民的積極性,提高認識,轉變觀念,使其主動參與并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,工作隊不知幫著打掃了多少次。為了互相督促,實行相互打分,并且把評分結果公布在微信群,在外打工的子女們都知道自己家的得分多少,都鼓勵家人積極參與爭取得優秀。

      “鄉村振興第一書記”系列報道之—駐村書記的“三在村”

      駐村工作隊的試驗地

      為了發展產業,推廣適合蔡家坪村生長的品種,駐村工作隊親自種試驗地和指導參與實驗:在同樣的地塊種五個不同的品種,以便第二年選擇推廣優良品種,實驗品種有辣椒和水稻。他們的實驗項目有同一品種在不同的種植條件下(有的施用化肥,有的施用農家肥)做對比實驗,為村民今后穩產高產提供實驗依據。這是試驗田一種,經常性地就要做光、溫、水、肥的各項測定并記錄。試驗地把工作隊栓了一根“繩”走不了。也好在他們是住在村里的。

      工作隊扎進村里,會遇到在城里的辦公室里想都想不到的很多事情,為了方便村民聯系,工作隊必須嚴格執行駐村紀律。

      三、住在村

      陳先榮和他的工作隊除一個月按規定可以回城外,基本是全日子駐扎在村里。當然住在村里并不是在辦公室里坐等村民來找工作隊,他們往往是主動聯系村民幫其排憂解難。

      村民張昌林,多年在云南打工,年紀大了,又生了病,回到村里才發現房子已經不能住人了,心里那個滋味真是難以用言語表達。陳先榮和駐村工作隊主動為其爭取專項資金3.5萬元,為其修繕了三間屋子,買了生活用品及家具,陳書記還為其買了一套新衣服。徹底為其落實了“兩不愁三保障”。

      村民李斌患脈管炎,妻子生了小孩,見丈夫的病難于治愈,且處于疫情期間“外出”了,給李斌造成嚴重的精神負擔,就不想治療了,擔心錢用完了父母咋辦。陳先榮和工作隊都親自做工作開導他:“孩子這么小,你對生活要有信心,不把病治好怎么照顧小孩?”不但從心理上安慰李斌,并納入低保兜底?,F在李斌對生活也充滿了信心,正在康復。

      “鄉村振興第一書記”系列報道之—駐村書記的“三在村”

      為了建設美麗鄉村,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還舉辦了蔡家坪村“首屆村晚會”。自創、自編、自導、自演文藝節目小品《懶漢脫貧奔小康》,區文旅委、區法院、區農委等部門的領導都來觀看,演出過程中觀眾越來越多,全村約四百多人觀看了演出,受到了領導和村民的充分肯定。晚會還表演了眾人劃槳看大船,旗袍走秀等等,展現了蔡家坪村文化振興的新風貌,讓村民感受到了精神糧食也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      主任編輯:張偉 記者:張朝鑫


      復制文本鏈接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。